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教学管理

民航运输服务专业建设规划(2022-2024年)

作者:浏览量:时间:2024-10-29

一、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发展调研

学院地处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的上海,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在我国提出的“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上海正全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面对民航国际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需要,民航运输企业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社会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疫情后的全球民航业将有望实现稳步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目标,将进一步推进智慧出行,打造数字化、数据化、立体化和智慧化交通网络。

中国民航将立足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和水平。在国内,各航司扎根做强枢纽,深度挖掘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在国际,各航司畅通国际中转走廊、打通国际供应链,为中国企业更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架好“空中丝绸之路”。此外,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民航运输需求更加旺盛、更多期待。

(二)行业发展背景

2019年,我国定期航班条线已突破5500条;旅客吞吐量超13亿人次;货邮吞吐量1710万吨。航空运输规模连续15年居世界第二。

“十三五”时期,上海已基本建成航运资源要素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市场环境优良、航运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初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2017年,浦东机场国际旅客占比已达到50%。在“新冠”疫情前,通航全球50个国家的314个通航点。2018年,上海两场客运总吞吐量1.17亿人次;2019年,上海机场客运吞吐量1.2亿人次(全球第4位)、货运吞吐量405.8万吨(全球第3位)。

2023年全球航空市场已有所恢复,需求保持增长趋势。国际航协(IATA)报告显示,截止2023年5月全球收入客公里(RPKs)同比增长39.1%,恢复至2019年的96.1%,中国国内RPKs达到2019年的105.3%,中国国际周转量恢复至90.8%,2023年5月全球航空客座率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2023年上半年,全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531.3亿吨公里,运输生产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三)人才需求背景

截止2021年12月,我国民航运输类从业人数达59.84万人。201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至2035年上海航空枢纽设计年旅客吞吐能力1.8亿人次左右,货邮运量将650万吨左右。2023年11月,被外界称为“上海第三机场”的南通新机场即将开工建设。

此外,2023年波音公司预测未来20年中国民航将需要8700架新飞机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航空旅行需求。按照150:1人机比计算,我国民航运输业将有13万个新增岗位。

二、专业发展现状

(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1、专业设置情况

民航运输服务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掌握民航客货营销、运营组织等基本知识和扎实的民航服务技能,从事民航客货销售和民航地面运输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民航商务教研室通过专业调研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明确民航运输服务专业定位,并进一步梳理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逐步制定及完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在民航运输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中,要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环节,课程进程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并践行当代民航精神等相关内容。

目前,民航运输服务专业面向全国(除港澳台)招生,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均可报考。本专业在校生规模1500人左右,每年招生规模均稳定在500人左右,占民航运输学院总量的70%左右,全校在校生规模的20%左右。

2、现有师资条件

民航商务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21人,年龄结构合理,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9人,讲师10人,助理讲师2人,85%的教师拥有“双师型”证书,并有在民航各个岗位实践的经历,具备较高理论和实践经验。多位教师是民航局职业技能考评员;4位国际航协培训教员;12位中国航协培训教员;6位中国民用航空局危险品培训教员;7位中国航协(1+X)培训教员。

(二)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民航领域应用和普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教材市场中民航类的教材偏少,现有课程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不精准,特别是近5年内出版的规划专业教材很少,无法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此外,民航企业非常重视英语应用能力,学校也开设了多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师很难跟进学生学习过程数据,不能及时获取学习效果反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2)师资队伍建设仍然跟不上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岗位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教师能力要求有一定特殊性。我院重视“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但现有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缺乏到企业实习、培训时间,学院在“双师”素质的培养上,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此外,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还不够,缺乏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的专家型、大师级的高层次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教学实训实习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由于民航运输服务专业既有技术技能要求,又有服务行业特性。技术技能实训实习装备价格昂贵,技术技能更新速度快,完全靠购买是不可能实现,多年来学院一直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对学院的办学提供支持和帮助,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于新型设备、新的实训项目的开展仍显不足,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为应对以上问题,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方针技术,开发更专业的虚拟仿真实训作为补充。

三、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通过学科交叉、复合求新、渗透求异来设置专业,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未来就业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注重专业“软硬件”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适应民航运输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行业特色、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并有一定社会认知度的专业结构体系。

(二)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3年专业建设,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为本位,能力为主线,知识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德能兼容并重”为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细分专业方向和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积极引进和建设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并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任教师;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企业实践、校企师资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

进一步实施校企融合、产教联动、工教一体、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为行业企业培养具备良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本专业打造成为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具有行业发展引领作用的示范专业。

四、专业建设主要内容与预期效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紧密围绕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实现“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目标战略,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紧紧依托行业,集聚民航运输行业资源优势,服务专业建设。

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同时,积极开展与贯通专业合作学校和行业内兄弟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评价模式、师资培养、行业指导和校企深度合作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为构建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提供支撑。

(二)师资队伍建设

将现有师资进行再摸底,结合教师意愿和专业发展需要,将专业教师进行分类,明确每位教师的研究领域,并给予相关领域的资助。

与此同时,聘请行业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本系兼职教师(教授),借助其学术能力和影响力,带动本专业发展。进一步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行业交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重要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并在其兼任相应职务。通过创造条件,制定各种举措,提高本专业整体学术水平,逐步形成行业影响力。

(三)课程建设

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和大交通发展趋势,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将信息类、服务类、管理类,以及其他运输方式类课程,融入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中,在强调专业特色的同时,拓宽专业学生知识面向,培养适合民航业未来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

课程设置时,应适当多设置一些选修课程,以便本专业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加大各类精品专业课程和各种形式(如,微课等)专业课程库建设投入,为学生选修相关课程提供可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建设,鼓励各种形式的课程建设与开发。

(四)实训基地建设

当前,本专业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并具有较强的实训能力,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训设备利用率,将实训内容融入课程,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目前各实训课程(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如何实现衔接,需要进一步进行课程、能力、技术等各方面整合,进而实现1+1>2的效果。

此外,应加快上海市民航运输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中的应用的探索,让先进技术更好的为专业教学服务,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对实际工作岗位相关操作,更好更全面认识和学习。

(五)教学能力水平

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岗位实际。这不仅需要专业教师自身密切关注企业的岗位实践及发展变化,还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实训的条件,切实建立专业教师专业实习基地,从而使得专业教师既能在学校担任授课任务,也能下企业实时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从而有利于将生产现场的最新信息、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教材开发等领域,最大程度地落实校企合作的成果,为企业培养专业对口的紧缺型专业人才。

此外,应加强教学中的信息化建设投入,通过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实时监控、教学效果实时评估。特别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

(六)科研学术水平

高校科研能力不仅体现高校的学术水平,更是高校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科研学术能力的提升,将先从以下方面着手。

1)鼓励专业教师积极与行业企业、行业组织、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高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

2)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组建课题组或团队的形式,集中优势实现科研领域新突破。

(七)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专业受社会认可程度的中要标志之一。目前,民航商务教研室的服务社会主要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培训。下一步,民航商务教研室将借助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平台,积极参与行业发展,更好的服务行业发展,服务社会。

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和民航局特色一流建设专业,学院领导应高度重视本专业的建设工作,成立由主管院领导任组长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二级学院制订详细专业建设规划,教研室制订专业建设实施计划,以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实施督促工作。

2)实施专业建设的立项制度,强化专业建设的管理

建立专业建设的评估与检查制度,定期检查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二)保障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加大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

学院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方案。加强对本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改革的投入。

2)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的选拔和聘用制度,以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专业技能水平与科研能力。强化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队伍建设,设立师资培养专项经费,加大学术梯队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启动市级“教学名师”培养。完善企业特聘教师制度;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民航运输服务专业将借助学院迁入新校区的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优势以及上海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机遇,依托本地区丰富的民航资源,把握民航运输业蓬勃发展的机遇,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