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民航院〔2017〕53号
关于印发《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部门:
现将《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2017年5月31日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
为提高民航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满足民航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现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学院2016-2020年间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推动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力和社会满意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文件精神,按照“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引领,以服务民航、满意社会为宗旨,以人才培养、在职培训为两翼,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为导向”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学院发展综述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12年5月,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常设专业有空中乘务、民航空中安全保卫、民航运输、航空物流、机场运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飞行器制造技术、飞机结构修理、航空地面设备维修、通用航空器维修、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中外合作)等。截止2015年12月,学院在册学生5653人,教职员工307人,其中在编人员289人,派遣制员工18人。在编人员中,专任教师208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84人,研究生学历94人。学院占地面积132亩,建筑面积12.5万m2,拥有16个专业实训室、近7000万元的各类教学仪器设备、20余万册馆藏图书及电子图书。
学院依托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的民航第四职业技能鉴定站,广泛开展民航各类在职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学院拥有民航局CCAR-147和CCAR-66部执照考点资质,拥有国际航协和中国航协的相关培训资质。
在国家财政部、教育部、民航局、上海市教委等上级单位的领导关心下,学院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成果不断显现,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步提升,师资队伍得到充实优化,体制与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夯实,日益成为民航技能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基地,为民航强国战略和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1.指导思想及原则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实现“两个一百年”为目标,以《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为方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以民航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需要,有利于上海市和华东地区航空业发展的行业需要,有利于中国民航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需要。坚持开放办学,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为民航事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办学宗旨
育人为本、德才兼备,立足华东、服务民航,业内知誉、社会满意。
(二)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
1.办学理念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坚持“志高行远、厚德尚能”的教育引领,立足职教本位、构建现代学徒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服务于行业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办学思路
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校,特色鲜明、质量取胜”的办学思路,以努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为方向,努力参与构建现代民航教育体系,推动与上海市共建,走内涵强校、质量立校的科学发展道路,着力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能力。
3.办学方向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凝练特色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保障,适应民航强国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4.办学层次和类型
重点建设行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体系,以高职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多元化办学、职成教同步,多类型培训、中高级兼备,按照本科层次学院建设标准,夯实办学基础,聚焦内涵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具备申本条件。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16年-2020年,通过“十三五”的建设,使学院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特色鲜明,努力构建现代民航业职业教育体系,跻身国内民航一流职业院校行列,致力于创建融职业技术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多元化职教集团。
2.主要任务
(1)办学规模:贴近行业需求,保持适度增长。到“十三五”末,在校生达9000人、教职工人数达600人。建设以五年贯通培养的中高职对接体系,探索专本对接的民航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各类继续教育,形成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在职继续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等其他教育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筹建民航职教集团,成为上海地区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
(2)专业建设:到“十三五”末,开设专业20个左右。积极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努力打造1-2个市级或国家级优势品牌专业。重点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多门优质精品课程,争取出版精品教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特色专业为突破点,积极探索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衔接培养的试点工作。
(3)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元成长路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和岗位需求,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推动职业教育相关标准、课程和实习实训紧密对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衔接培养。
(4)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在校生规模合理构建师资队伍,各类从业人数及比例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合格标准。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到“十三五”末,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数比例超过50%,高级职称或具有高级技能的教师达到30%,行业内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配置数量超过20%。培养教学名师,造就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打造优质教学团队,着力培育2至3个能承担大型课题研究工作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层次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努力建设1-2个由2- 4名教学名师领衔的市级、国家级教学团队。
(5)实训基地建设:立足龙华校区,发展浦东新校区。按照两个校区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在龙华校区建设空中乘务、空中安全保卫及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三大品牌专业的实训及继续教育基地。在浦东新校区建设富有特色的民航维修工程训练中心、航空制造实训中心以及航空物流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引入现代学徒机制,探索工学交替,边工边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训能力和职业素养。
(6)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协作,发挥团队优势,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积极参与各类行业内、市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到2020年,力争使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论文的数量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获得大幅度增长。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拓展服务社会的领域,增强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民航发展和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7)文化育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志高行远、厚德尚能”为引领,全面塑造学院精神,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及良好的学风、班风。围绕文化育人创新行动,从办学理念、校园环境、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学院文化进行系统设计,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尊师爱生、文明礼貌的和谐健康校园环境。
(8)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加快国际合作交流的步伐,实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打造1-2个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通过短期出国交流或培训的方式,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及学术交流。
(9)办学保障能力:加快网络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以龙华校区“校安工程”、浦东新校区修缮工程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加快“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综合保障能力。规范健全财务制度,强化经费预算执行,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与财务安全。优化后勤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10)浦东新校区建设: 在取得国家发改委对项目的立项和可研报告的批复后,尽快与上海电力学院正式签约,确保2018年全面接收浦东新校区,重点完成浦东新校区土地购置、产权变更、房屋修缮改造、环境绿化以及搬迁安置等工作。形成“东西校区齐头并进,职教与继教比翼齐飞”的办学格局。
(11)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民航岗位应用型人才,实现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结合行业特色,开展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依托实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承接行业企业委托的职业培训。到2020年,利用浦东校区资源,力争成人教育办学规模达到8000-10000人次/年。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浦东校区正式启用后,充分利用龙华校区的地理优势和教学培训资源,发挥上海民航职业技能鉴定站、民航局CCAR-147和CCAR-66部执照考点资质的有利条件和师资力量,进一步拓展学院的培训功能。扩大办学规模,形成完整的CCAR-66部基础执照考点,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上海民航机务维修基本技能训练和执照考试中心。成立上海民航空保(警)训练基地,开展危险品运输培训以及行业内的各类中短期培训,逐步建成面向华东民航的公务员培训基地。
(12)管理工作:坚持依法办学,依学院章程办事,民主治校、科学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起适合学院发展要求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院系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简化工作流程,强化质量监控和绩效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第三部分学院实现发展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一)环境背景分析
1.高校事业编制和高职教育机制面临重大战略转变,为学院发展带来机遇。
2016年1月,国家人社部已确定高校即将体制改革,取消事业编制,这对长远受制于编制数严重不足的我院是一个利好消息,根据教育部要求的生师比,利用聘用制逐步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另外,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定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中国民航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为学院发展带来机遇。
民航强国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事业高速发展,从2005年起,中国民航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大国。2010年2月,民航局提出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计划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成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到2020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140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达7.7亿人次,货物运输量达1600万吨。航空运输业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民用航空事业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中逆势上扬,已经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民航强国,人才先行。民航人才发展战略是以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为核心,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扩大飞行、机务、空管等专业培养规模。根据中国民航局《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技能型人才占从业人员队伍比重逐年提高,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要达到相当比例”。到2020年,民航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240万人,其中,机务、乘务和空管等直接从业人员从目前的69万人增加至140万人,客货销售代理等相关从业人员从目前的31万人增加至100万人,飞行、机务、空管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2万人。民航事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为学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市场需求。
未来,民航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在职培训适度扩展学历教育,不仅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确保民航事业快速发展所需,更是保证民航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所在。
3.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学院发展带来机遇。
上海区域经济社会持续转型对职业教育提出新需求。当前,上海正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中央对上海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上海职业教育需要加快完善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适应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四新”和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新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是拥有两个大型机场、四座航站楼、五条跑道和五个货运区的城市。当前,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民航业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上海将构建以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为核心枢纽的国际航运中心。东航、上航的整合,国航、南航驻上海分公司的机构升格、规模扩充,民营航空公司的规模扩大,把上海建成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空中门户及亚太地区的航空核心枢纽,最终实现世界航空网络中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港地位。国家大飞机C919、支线飞机ARJ21以及配套大型涡扇发动机CJ1000A等民机制造业项目落户上海,更促使上海成为全国民航制造业最大的人才集聚中心,航空制造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员需求倍增。
目前,上海有56所高校举办职业教育,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31所, 2011年有4所院校招收民航相关专业,主要涉及空乘、民航运输2个专业,实际招生规模仅1000人左右,与地区行业年新增从业人员要求相比,缺口很大。据2013年招生统计,华东六省一市约50所高校招收民航相关专业学生,其中,高职28所,计划招生5383人,其中空乘、运输专业所占招生比例达到80%以上,究其原因,运输专业、空乘专业招生夺人眼球,有轰动效应,办学门槛看似较低。机务维修、空中管制等民航紧缺专业因投入大、门槛高开办很少,人才短缺的局面将持续存在,为学院在紧缺人才培养上拓展规模留下了发展空间。
(二)学院自身优势分析
民航是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呈现投入大、规格高、要求严的特点。民航局所属五个院校,肩负着民航一线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中国民航致力于打造现代民航业职业教育体系,从行业自身要求和所属院校布局来看,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航局在华东地区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经过36年的发展,为民航培养了15000余名一线技能人才,具有良好的业内口碑和社会声誉,目前,除飞行、空管等专业外,学院所设14个专业覆盖民航业大部分岗位群。在行业高速发展期,随着浦东校区投入使用,学院将抓住机遇、扩大规模,为民航业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用航空局十分重视民航职业教育事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对学院的总投资超过4.49亿元,新建校舍85547.49m2,向上海市争取新增土地28440m2。“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地方财政为学院教学设施投入超过6000万元,为学院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十二五”期间,中国民用航空局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国民用航空局将支持学院购置并建设浦东校区,国家发改委已批复该项目投资为10.2亿元。
华东六省一市是我国综合经济发展最活跃、民航运输最发达地区,以不到全国1/10的空域保障了全国近1/3的周转量,浦东机场多年来稳居全球民航物流第三位。随着华东地区民航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坚持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将学院建设成民航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使之成为构建现代民航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不断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学院发展瓶颈分析
作为新成立的高职学院,与成熟的高职院校相比,学院在办学发展定位与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总量与结构、基础设施支撑与保障、产学研发展与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人才培养质量也亟待加强。尤其是管理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面临人员编制不足、高级职称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不达标及师资引进遭遇上海市严苛的社保准入政策限制等现状,制约了学院的发展。学院将认真落实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不断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着力推进内涵发展,加快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部分 学院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
1.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依法治校、依规治学”。制定学院章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运行,实现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以第二次全员聘用为契机,加快学院机构改革步伐,面对学院专业扩展和规模扩张,拓展下属机构,理顺层级关系,稳步实现院系两级管理模式。
3.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在决策重大事项时,落实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学院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推进内涵发展,打造一流职高。
1. 聚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成长。坚持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坚持科以上干部校园巡查制度,以提高空乘和机务专业外语水平为抓手,逐步恢复晚自习制度,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砝码始终压在课堂教学的秤盘上。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订单培养规模,推进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专业标准与人才培养、岗位准入与参考薪酬相联动的模式,促进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在扩大“订单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对部分骨干特色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重组课程内容,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着力改变单一课堂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评价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渐进式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企业介入学院招生面试、教学培养、日常管理、质量评价、监控实习就业各个环节,共享校企双方优质师资和实训资源,逐步实现“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
3.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坚持特色强校的办学方针,根据民航强国战略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自身发展现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适时增加专业数量,稳步扩大专业办学规模,逐步形成航空运输、航空维修、航空乘务、空港管理以及航空制造五大骨干专业群。重点支持特色专业建设,努力打造1-2个市级或国家级重点专业。
4.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双证融通”专业建设试点工作,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真实情境融合、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融合。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用人单位反馈结果,逐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较高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教师将行业发展新动态、新技术、新标准融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推动教考分离,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对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管理,将行业标准和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确保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5.推进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民航专业实训教学所需设备科技含量高、投入成本大、依赖性较强,要利用行业优势,广泛收集退役、过期航空器材,科学合理规划教学资金,加强民航实训装备采购管理,拓展专业技能训练工位数,通过产教合作吸引民航企业共建院内外实训基地,或用企业报废的专业设备置换学院对企业员工的有偿培训,力争骨干专业均配有相应的实训教学设施,实现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零突破。到“十三五”末,利用浦东校区,建成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具有示范作用的一流实训设施,完善产学研功能,满足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技能训练,为校企合作提供有效平台支撑。通过仿真职业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继续推广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按照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要求,开展有效技能训练,按行业岗位标准对学生实施考核,不断调整偏重理论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的局面,加大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以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将行业文化贯穿于实践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能力。高度重视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和老师参加国家级、市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教师实践业务能力。
6.改革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随着国家高考制度改革,学院将主动适应新的高考招生方案,完善依法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办法,积极应对高中毕业生和“三校毕业生”招生改革办法,科学有效制订招生计划。因材施教,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教学方案和实施进程,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学生德育和人文素养等文化通识类课程模块的开发力度,根据专业未来工作环境特点,营造课堂职业文化,形成良好育人氛围。加强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探索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模式,建立和完善学分认定和绩点奖励制度,从学年学分逐步向完全学分过渡。改革现行学籍管理制度,打破专业壁垒,探索学生跨系、跨专业流动机制;鼓励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放宽学生修业年限,支持其工学交替、停学创业。通过学籍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突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以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为基础,本着尊重个性化、多样化原则,使学籍管理制度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动力。
7.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和管理。建立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质量、师资建设、专业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与发展、产学合作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业内外聘教学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对办学水平、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权重。
8.开拓国际合作办学新局面。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平台,争取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高水平专家和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获取国际民航职业资格证书,与国外同类高校实现学分互认。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加强与合作学校师资的互动与交流,参照国际质量标准深化专业建设,创建具有中国民航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使之成为打造民航特色专业的核心手段。未来五年,学院力争与国外2所高校实现3-4个特色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9.构建区域型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运用五年制“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平台,与贯通中职校紧密合作,逐步扩大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贯通培养新模式和教学管理新机制,明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推动各学段职业教育课程、实习实训和教学标准紧密对接,实施一体化教学。学院将与行业直属本科院校或地方应用本科高校积极合作,探索专本贯通培养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中职-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培养体系,探索民航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立交桥,创新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高端人才培养渠道。
10.提升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学院要创新科研模式,立足行业,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开发与办学专业相关,旨在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和工作效率方面的课题,研发突出应用特色,努力提升科研绩效。根据行业与自身特点,重点开展民航运输、民航维修以及民航安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制定产学研相关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省市级、国家级高水平研究课题,重点支持校企联合申报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航空公司、机场或其他行业组织的各类研发工作;加大各类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使科研工作服务于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加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数量、应用专利以及科研成果数量,加快改变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不强,技术应用开发更弱的局面。
(三)创新学生工作,全面管理育人。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的公德品质、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构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职业院校德育内容体系。探索德育课程的纵向衔接,以如何做人、做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专业教学环节中的育人功能,创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建立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2.加强学生的党团建设工作。积极探索适应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需要的党团共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重视发展学生党员、团员的质量,切实端正加入组织的动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与实践。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与渠道,探索学生网络党建、团建工作新途径,充分利用“业余党校”平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团理论知识,经常开展形势教育,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健全学生民主管理制度,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修订和完善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推进法制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加快学生民主管理进程,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吸引学生参与学院各级管理事务。加强党团组织、学生会、各类社团以及其他学生群众性组织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参政议政意识。
4.创新学生服务方式。整合服务内容,办好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教学、行政与生活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利用网络大数据、移动通信等载体,拓展学生工作服务方式。完善关爱、教育、资助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构建班级、学院、医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做好心理问题高危学生的预防、监控和应急干预。
5.创新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建立全程就业创业指导机制,完善“领导主抓、部门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完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加快开发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着力培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建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队伍,推进就业指导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重视第三方参与的就业反馈机制,加强校企联系,培育就业市场。建立学生创业中心,鼓励有能力的实习生自主创业、自我择业。
6.推动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将承载文化功能的学生活动作为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承“志高行远、厚德尚能”的校园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发挥正能量,弘扬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立院、系、班三级文化活动体系,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以及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道德修养、创新与创业意识、社会实践能力、文化艺术素养、国防意识、体育意识与技能等素质,重点扶持校内外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区社会公益活动,打造学生的高素质,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分类建设与规范管理,构建专兼结合的教职工队伍。建立和完善以长聘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短聘辅助人员为补充、专兼职相结合的多种用人模式,灵活配置人力资源。根据“按需聘用、合约管理、注重实效”的管理模式,加大兼职教师使用力度,强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特聘、兼职的教授或专家作为学院高职称、高技能师资严重不足的补充。合理利用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我院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课程教材建设、学生实习指导与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师资不足的补充。
2.加强岗位管理,努力做到人事相宜,事职相符。明确岗位分类,合理设置各类岗位的比例,确保各专业领衔师资的稳定,确保重点骨干专业人才队伍的需求。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向一线专任教师倾斜;管理岗位推行职级制;严控工勤岗位,走后勤社会化道路,有序拓展校内实训辅助教学岗位。强化岗位管理,逐步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
3.完善教职工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准备实施绩效管理制度。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重在实绩”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职能,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教师发展的导向作用,将教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职务聘任、分配激励的重要依据。在教师个体评价模式基础上,研究建立团队综合评价模式;对于领军人物和专业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加大其团队业绩、建设成效的考核权重。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
4.重视师德工程建设,营造尊师爱教的校园环境。组建师德建设委员会,完善相关考评制度,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重点,在教师中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积极引导教师淡泊明志、自尊自律、敬业爱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和奖励力度,依靠舆论导向和典型榜样的力量,提升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努力改变课堂教学控堂不足和职业倦怠现象,促进全体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优良校风的形成。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切实关心和保障教师的利益,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和利益诉求,关注教书育人的良好工作条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5.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满足规模扩张师资需求。要根据规划与编制,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同时,把握好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注重从专业对口的企业引进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时,重点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或高学历的中青年人才,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政策研究,推出符合学院实际的人才引进遴选、评估与淘汰机制,健全人才跟踪服务体系,确保引进质量。到“十三五”末,确保师资队伍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副高以上专业教师比例明显上升。
6.实施教师职业素质提升工程,以师德工程建设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与水平。关注教师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生涯发展,加大师资队伍专项培训的投入,健全和落实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制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实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重点提高专业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每学期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去用人单位实习,促进教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到2020年,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安排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参加企业培训锻炼。尝试“访问工程师”制度,获取对口专业的行业岗位资质证书,提升教师的行业沟通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打造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至2020年,师资队伍中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6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
7.发挥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聘用和考核机制,从政策、资金和各类资源上进行重点保障与支持。到2020年,建立学院“名师工作室”和“访问学者”工作制度,培育1-2支国家级教学团队,打造一批国家级、市级教学名师以及专业领军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尝试“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团队。
8.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注重打造“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的学历和专业化管理能力,重视引进有相关工作经历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关注团队建设和个人生涯发展,打通辅导员队伍的业务职称和职务晋升通道,促进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队伍稳定性,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使他们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辅导、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师资力量。
(五)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加快后勤服务改革。
1.加快以浦东新校区修缮工程为重点的基建工作。“十三五”期间,学院将根据民航局要求和自身规划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两个校区功能。配合重点专业建设和新专业拓展,在浦东校区,通过场所改建,优先建设航空运输、航空维修、航空制造、空港服务、通用航空以及航空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群的校内实训设施,以满足扩大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改造和建设各类保障设施如后勤服务中心(包括餐饮服务)、信息中心、图书馆、校医院、地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包括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实施新的环境升级改造计划(包括绿化、标识、灯光、景观等),整治河道,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确保龙华校区校安工程及后续改造项目顺利完成,进一步提升教学、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2.加强网络信息化及图书资源建设。结合浦东新校区网络基础设施改造,积极构建完善的两校区一体化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加强大数据及网络安全建设,加快信息系统移动端应用和无线网络覆盖,优化教学与办公信息化装备,进一步完善与拓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各类系统的实际应用。构建基于网络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效率。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课堂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开展“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促进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汇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互通,真正实现数字化智慧校园。进一步改善网络运行保障条件,真正建成万兆核心层、千兆到桌面的网络系统,努力提升出口带宽,至2020年,出口带宽达到2000M以上。
加强图书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优化馆藏结构,在增加纸质图书的同时,加大数据库资源和其它电子图书资源的比重,完成校园数字化图书馆和可视化多载体资源中心建设。贴近专业建设,探索与系部共建专业情报资源中心,提升馆员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文献信息检索与应用能力,提升图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将图书馆打造成学院的资源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至2020年,力争馆藏纸质中外图书总量达50万册以上,图书资料结构基本合理,与开办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占到50%以上。
3.提高校园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构建校园安全维稳应急保障体系,结合校园网建设,完成校园应急指挥中心平台、校园消防自动报警等应用系统建设。落实安全责任管理机制,加强各级领导责任和综合治理能力,制定有效的各类应急预案,巩固与辖区派出所的联动机制,做到治安、刑事案件快速响应,迅速破案。将消防安全应急逃生演习制度化,提高学院师生防火意识和紧急状态疏散逃生自救能力;面向学院学生,开展医疗急救技能训练,提高自身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对食堂食品安全的严格管控,完善校园内所有公共区域安防监控系统,做到无盲区、无死角。定期巡检消防器材,做到人防、技防与物防相结合,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4.全面规范财务制度,强化经费预算执行管理。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控制,健全专项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决策科学性,严格控制经费超支,加强收费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严格财经纪律,完善经费使用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指导与监督,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审查与评估,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与财务安全。
5.优化后勤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努力建设功能齐备、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对食堂餐饮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加强以节能、环保为中心的能源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杜绝资源流失、浪费现象,打造节约型绿色校园。切实加强对校产经营服务实体的管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提高行业员工素质。
1.加快成人学历教育步伐,构建终身教育基地。充分发掘学院的教育资源,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成人教育满足不同人群对学历教育的需求。学院将与各类学校合作,立足民航特色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稳步扩大成人专科和专升本的培养规模,注重专业教学质量和能力培养,实现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面向行业,加强岗位培训能力。基于学院的行业背景、地域与资源优势,学院将依托现有先进的专业实训设施、专业师资队伍和民航职业技能鉴定站所,进一步拓展学院的在职培训功能,更好地服务民航。学院将深化与国际航协、中国航协等行业组织的合作,开展航空客货运及危险品运输培训,扩大机务维修147学校和66部基础执照考点的培训与考试规模,努力建设成为上海民航机务维修基本技能训练和执照考试中心。在民航局的指导下,学院积极打造民航空保(警)培训和考核基地,承接全国机场候机楼服务大赛和民航局空警比武大赛,开展面向华东地区、革命老区中小机场以及西藏地区民航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打造华东民航公务员培训基地等。与上海地区各大航空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学院服务行业的能力。
第五部分 学院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1.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内涵发展为主、规模适度超前。分步实现发展目标,做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做大、在做大中做强。
2.建设民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专业、特色学科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院整体的快速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队伍的教育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德育渗透到学院工作的各个环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一个团结务实、奋发进取、廉洁自律的领导核心。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推进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行政会议制度和学术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增强学院师生的凝聚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善谋干事、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
(三)管理保障
1.完善学院章程,促进学院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根据高职办学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法治要求和办学规律的学院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逐步形成“党委领导、院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高校内部管理结构。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并完善学院的各级组织机构,逐步实施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增强各系部的自我管理能力,做到机构设置合理,责权明晰,运转高效。
3.树立勤俭办学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成本意识,不断提高后勤保障与服务水平,创建节约、节能、环保、绿色校园。
4.构建信息公开平台,推进院务公开,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信息服务的作用。
5.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责任体系,夯实安全基础,加大安全投入,不断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以治安、消防、交通安全保卫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为重点,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多管齐下,推进校园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学院安全有序、和谐稳定。
(四)经费保障
1.畅通财政部生均经费拨款渠道,确保办学经费。
2.充分发挥既有资金的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十三五”期间,随着浦东校区项目的推进及落实,认真做好对浦东新校区的整体改造和重点建设专业实训设施,要未雨绸缪,用好资金。
3.开源节流,合理规范用好办学经费。在落实财政部生均经费额度基础上,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提高预、决算的权威性。按收支两条线、严格执行一切收入进大帐。积极拓展专项经费、在职培训等渠道。
4.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规范收费,加强监管,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2017年5月31日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