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现状
2012年5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学院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属全日制公办高等院校。在教育部、民航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教委等上级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学院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学院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招生计划从初创时的500名,扩大到2015年的2500名,预计今年在校生规模将超过5500名;学院开设的民航专业也从最初的5个增加到14个;教职工人数增加30%,将超过300名。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从2013年起,学院先后与上海五所中职学校开设五年制中高职贯通合作办学。
作为民航局在华东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学院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日益成为民航一线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基地,为民航强国战略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与优秀的高职院校相比,作为成立不久的高职学院,学院在办学发展定位与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总量与结构、基础设施支撑与保障、产学研发展与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人才培养质量也亟待加强。学院将认真落实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不断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着力推进内涵发展,加快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特制定本方案。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需要;有利于上海市和华东地区航空业发展的行业需要;有利于中国民航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需要;坚持开放办学,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为民航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立足华东,服务民航;业内一流,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通过深化改革和努力建设,到2020年,使学院规模适度、办学规范、产教融合、特色鲜明,跻身国内民航一流职业院校行列,致力于创建融职业技术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职教集团。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1.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根据“党委领导、院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结合学院自身实际和特点,加快完成学院新章程的制定工作,实现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按照高等教育内部管理特点,积极推进院系管理改革。建立院系两级管理模式,逐步扩大系部自主管理的领域和范围,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发挥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方面的主体作用。探索构建鼓励创新、管理规范、分工负责的治理模式。梳理和完善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质量、师资建设、专业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与发展、产学合作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3.建立完善以自律监督为重点的决策和公开机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发挥各类民主管理渠道的作用,保障学院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依法、及时、准确公开学院相关的各类信息。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专业标准与人才培养、岗位准入与参考薪酬相联动的模式,促进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在扩大校企“订单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部分骨干特色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围绕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重构课程体系和重组课程内容,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着力改变目前单一课堂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评价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渐进式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企业全面介入学院招生面试、教学培养、日常管理、质量监控以及实习就业各个环节,共享校企双方优质师资和实训资源,实现“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形成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切实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序推进。
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坚持特色强校的办学方针,根据民航强国战略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自身发展现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适时增加专业数量,稳步扩大专业办学规模,逐步形成航空运输、航空维修、航空乘务、空港管理以及航空制造五大骨干专业群。重点支持特色专业建设,努力打造1-2个市级或国家级重点专业。扶持新设专业发展,产教融合,开展“双证融通”专业建设试点工作,确保学院专业结构贴近市场,日趋合理,从而保证较高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重点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教师将行业发展新动态、新技术、新标准融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推动教考分离,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对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管理,将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确保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3.推进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质量要求和显著的特征。相较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院校,民航的实训教学设备科技含量高、投入成本大,实训设施设备的依赖性更强。学院要利用行业优势,多方位收集退役航空器材,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民航实训装备采购进程,拓展专业技能训练工位数,争取民航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或捐助专业设备,力争骨干专业均配有相应的实训教学设施,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零的突破。到2020年,建成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具有示范作用的一流实训设施,完善产学研功能,满足在校学生和在岗员工职业技能训练,为校企合作提供有效平台支撑。通过营造民航岗位真实的职业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继续完善和推广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按照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要求,开展各种技能训练,按行业岗位标准对学生实施考核,打破目前偏重理论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的局面,加大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将行业文化贯穿于实践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和老师参加国家级、市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教师实践业务能力。
4.改革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随着上海作为国家新高考制度改革的两个首批试点之一,学院将根据新的高考招生方案,完善依法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增强民航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将中职教育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录取“三校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将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录取高中毕业生,完善学院多元招生录取方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加快教学管理改革,自2015年新生入学起,启动新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教学方案和实施进程,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学生德育和人文素养等文化通识类课程模块的开发,根据专业未来工作环境特点,营造课堂职业文化,形成良好育人氛围。加强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探索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模式,建立和完善学分认定和绩点奖励制度。改革现行学籍管理制度,打破专业壁垒,探索学生跨系、跨专业流动机制;鼓励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放宽学生修业年限,支持其工学交替、停学创业。通过学籍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突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以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为基础,本着尊重个性化、多样化原则,使学籍管理制度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动力。
5.开拓国际合作办学新局面。民航是国际化特色鲜明的行业,作为民航业发达的华东地区唯一的行业直属高职院校,具备了拓展办学规模,引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良好市场和氛围,以实施国际合作办学为手段,达到提升办学质量水平,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标准,建设一流专业师资队伍的战略目标。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平台,争取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高水平专家和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获取国际民航职业资格证书,与国外同类高校实现学分互认,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参照国际质量标准深化专业建设;有效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使之成为打造民航特色专业的核心手段。未来五年,学院力争实现2-3个特色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或实施民航专业培训的途径。
6.构建区域型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根据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要积极构建“中职-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培养体系。我院是上海市首批五年制“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试点单位,应抓住机遇,与目前五所中职校紧密合作,探索技能型人才中高贯通培养新模式和教学管理新机制,明确不同学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推动各学段职业教育课程、实习实训和教学标准紧密对接,实施一体化教学。学院将与行业直属本科院校或地方应用本科高校积极合作,探索专本贯通培养的办学模式,探索民航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为民航技能型人才打通纵向深造的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高端人才。
7.提升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学院要立足行业,创新科研模式,突出应用研发特色,努力提升科研绩效。根据行业与自身特点,重点开展民航运输、民航维修以及民航安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学院通过加大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产学研相关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省市级、国家级高水平研究课题,重点支持校企联合申报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航空公司、机场或其他行业组织的各类研发工作;加大各类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使科研工作服务于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加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数量、应用专利以及科研成果数量,加快改变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不强,技术应用开发更弱的局面。
8.增强信息化支撑教学改革的能力。要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重点建设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关的应用系统,提升教师信息化的应用能力,认真探索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将信息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打造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为学院教育教学各项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尝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教育与管理全过程信息化。对接上海市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上海微校”,SMILE:Shanghai Massive Intelligent Learning for Everyone),为学生提供终身个性化学习环境。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德育兴校”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文化传承、社会共识和个人价值追求等多维角度宣传、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课堂渗透意识形态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通过专业教学和实践弘扬核心价值观,提升职业道德水准。持续推进“中国梦”和民航强国战略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德育讲堂”品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锤炼高尚品格,学会诚实做人,提高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2.加强学生的党团建设工作。要积极探索出适应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需要的党团共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重视学生党员、团员发展的质量,切实增强组织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与渠道,探索学生网络党建、团建工作新途径,充分利用好“业余党校”,做好党团理论知识、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形势教育的传播,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健全学生民主管理制度,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修订和完善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快学生民主管理进程,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吸引学生参与学院各级管理事务,加强党团组织、学生会、各类社团以及其他学生群众性组织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参政议政意识。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共建师生和谐共同体。
4.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学院心理健康安全防护网络,建立心理工作的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系部分中心、班级辅导员和心理联络员三级防御体系,做好心理问题高危学生的预防、监控、导医和应急干预工作,推进新生心理健康服务前移。把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课,覆盖所有专业,要求辅导员持心理咨询师证书上岗,全体心理健康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专题心理讲座以及大学生心理沙龙等活动,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指导,促进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根据民航特点,重点研究民航主要岗位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为毕业生适应民航岗位补充所需的心理知识,强化学生适应行业或岗位的心理训练,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完善学生服务保障体系。整合涉及学生服务的各个部门资源,设置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利用网络、校园广播等载体,开拓学生工作服务的多样化形式。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辟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完善全方位学生帮困资助体系。关心来自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认真落实好国家奖助贷政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积极拓展由企业设立的学生奖学金种类和范围,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促进校企合作双赢。
6.加强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增强志愿服务与社会参与度和融合度,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建立由学院牵头、学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结对共建的双向互动、长效共赢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发挥学院优势,重点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型学生社团并发挥它们的主体作用。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志愿者服务队伍大胆创新,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内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尝试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谋求与属地化社区共建,鼓励在校学生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基层公共服务工作,投身公益事业,回报社会,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形成学生展示风采的特色品牌。
7.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全程就业创业指导机制,完善“领导主抓、部门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明确就业市场开拓的工作主线,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进一步完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加快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改革,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依托行业和校企合作平台,实践多途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举办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活动,扩大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功能,强化学生的实习就业效果,努力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价咨询机构,对毕业生实施有效跟踪调查,共同编制年度就业工作质量报告,着力构建就业反馈机制,掌握行业动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课堂教学、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创业咨询辅导等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实习,以创业带动就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开展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设立学生创意创业园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8.推动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志高行远、厚德尚能”的校训为内涵,将承载文化功能的学生活动作为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承校园精神,继承优良传统,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建立院、系、班三级文化活动管理体系,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以及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三大品牌。要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渗透教育,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寓教于乐的寝室文化、外松内紧的网络文化建设,弘扬正气,激发正能量,抵御社会上不良文化风气的冲击和侵蚀,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学院文化发展繁荣。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分类建设与规范管理,构建专兼结合的教职工队伍。建立和完善以长聘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短聘辅助人员为补充、专兼职相结合的多种用人模式,灵活配置人力资源。根据“按需聘用、合约管理、注重实效”的管理模式,继续强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特聘、兼职的教授或专家等作为学院师资力量的补充,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他们在我院学科专业建设、学位点申报、科研合作、课程教学、学生实习与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岗位管理,努力做到人事相宜,事职相符。明确岗位分类,设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技能三类岗位,合理确定各类岗位的设置比例,确保重点骨干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需求。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向一线专任教师倾斜;管理岗位推行职员职级制,淡化官本位;工勤技能岗位只设技术工岗位,根据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逐步拓展校内实训辅助教学技工岗位。改革职务聘任办法,依据岗位职数竞聘上岗,学校与受聘人员依法签订聘用合约,确立双方责权利关系。强化岗位管理,逐步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
3.完善教职工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绩效管理制度。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重在实绩”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职能,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教师发展的导向作用,将教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职务聘任、分配激励的重要依据。在教师个体评价模式基础上,研究建立团队综合评价模式;对于领军人物和专业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加大其团队业绩、建设成效的考核权重。依据合约与工作绩效开展聘任考核和年度考核。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努力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指数。
4.重视师德工程建设,营造尊师爱教的校园环境。组建师德建设委员会,完善相关考评制度,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重点,在教师中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积极引导教师淡泊明志、自尊自律,敬业爱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和奖励力度,依靠舆论导向和典型榜样的力量,提升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努力克服职业倦怠感和课堂教学控堂弱的现象,促进全体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优良校风的形成。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处理好教师队伍、教学保障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之间的关系。切实关心和保障教师的利益,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和利益诉求,为他们创造能施展才华,专注教书育人的良好工作条件,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5.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满足规模扩张市场需求。要根据规划与编制,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引进过程中要把握好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重点从专业对口的企业引进有工作经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中青年技术骨干和岗位能手,同时也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制订与完善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配套优惠政策。加强政策研究,推出符合学院实际的人才引进遴选、评估与淘汰机制,健全人才跟踪服务体系,确保引进质量。
6.实施教师职业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师德工程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要关注教师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生涯发展,逐步加大师资队伍专项培训经费的投入,健全和落实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制度,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实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制度。建立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建功立业为目标的多元化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倡导教师的奉献精神,努力更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产学研究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优化教师群体的学历结构,持续加大投入,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重点提高专业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实践课程授课比例和课时津贴。到2020年,所有骨干专业都在企业建有师资培训基地,专业教师每年安排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参加企业培训锻炼。尝试“访问工程师”制度,获取对口专业的行业岗位资质证书,提升教师的行业沟通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打造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至2020年,师资队伍中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6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
7.发挥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聘用和考核机制,从政策、资金和各类资源上进行重点保障与支持。建立学院“名师工作室”和“访问学者”制度,培育和打造1-2只国家级教学团队,造就一批国家级、市级教学名师以及专业领军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尝试“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8.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注重打造“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的学历和专业化管理能力,重视引进有相关工作经历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关注团队建设和个人生涯发展,打通辅导员队伍的业务职称和职务晋升通道,促进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队伍稳定性,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使他们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辅导、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师资力量。
(五)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加快后勤服务改革
1.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展学院门户网站和“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功能,加强大数据及网络安全建设,提升出口带宽,改善网络运行条件,优化教学与办公的信息化装备。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各类系统的实际应用,加快招生信息网、就业创业服务网等专网建设,构建基于网络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效率。通过开展“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促进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汇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加强图文信息建设,保障馆藏文献资源。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增加纸质图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以数据库资源建设为重心,在资源建设中加大电子资源的比重;丰富图书馆馆藏,建设校园数字化图书馆和可视化多载体资源中心。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将图书馆打造成学院的资源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贴近专业建设,配置相应的文献资源,探索与系部共建专业情报资源中心,提升馆员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文献信息检索与应用能力。加大建设投入,提升图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提高校园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构建校园安全维稳应急保障体系,落实安全责任管理机制,加强各级领导责任和综合治理能力,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制定有效的各类应急预案,巩固与辖区派出所的联动机制,做到治安、刑事案件快速响应,迅速破案。将消防安全应急逃生演习制度化,提高全校师生防火意识和紧急状态疏散逃生自救能力;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医疗急救技能训练,提高自身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对食堂食品安全的管控,完善校园内所有公共区域安防监控系统,做到无盲区、无死角;定期巡检消防器材,做到人防、技防与物防相结合,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4.进一步完善学院财务预算与执行管理,提高决策科学性。严格财经纪律,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年度财务预算水平,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控制,强化经费预算执行管理。健全专项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机制,加强项目资金内审,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审查与评估,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与财务安全。
5.有序推进浦东新校区的购置与搬迁工作。在民航局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已向国家发改委递交立项和可研报告,将在浦东新区购置上海电力学院现状校区,该校区占地552亩,校舍约23万平方米。力争2015年获国家发改委的可研批复,与上海电力学院正式签约。学院将根据民航局要求和自身规划发展需要,未来五年,重点完成浦东新校区土地购置、房屋修缮以及搬迁等工作,学院将形成龙华和浦东两个校区、提升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功能的新格局,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两个校区的正常协同管理,学院的办学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6.优化后勤服务保障机制。以教学、培训为中心,优化后勤的资源配置,提高后勤工作社会化水平,提高后勤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构建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经营服务实体的管控,提高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在食堂管理、物业管理、卫生保洁、美化环境、物资保障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加强以节能、环保为中心的能源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杜绝资源流失、浪费现象,打造节约型绿色校园。保障校园医疗条件的软硬件建设,关注全科型校医的人才引进,为师生健康提供更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六)加快继续教育发展,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1.加快成人学历教育步伐,构建终身教育基地。充分发掘学院的教育资源,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成人教育满足不同人群对学历教育的需求。学院将与各类学校合作,立足民航特色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稳步扩大成人专科和专升本的培养规模,注重专业教学质量和能力培养,实现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面向行业,加强岗位培训能力。基于学院的行业背景、地域与资源优势,学院将依托现有先进的专业实训设施、专业师资队伍和民航职业技能鉴定站所,进一步拓展学院的在职培训功能,更好地服务民航。学院将深化与国际航协、中国航协等行业组织的合作,开展航空客货运及危险品运输培训,扩大机务维修147学校和66部基础执照考点的培训与考试规模,努力建设成为上海民航机务维修基本技能训练和执照考试中心。在民航局的指导下,学院积极打造民航空保(警)培训和考核基地,承接全国机场候机楼服务大赛和民航局空警比武大赛,开展面向华东地区、革命老区中小机场以及西藏地区民航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打造华东民航公务员培训基地等。与上海地区各大航空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学院服务行业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落实机制
成立学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全院深化综合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步推进、督促落实,统筹年度重大改革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深化综合改革工作的实施和协调,强化落实机制,明确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人和牵头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各专项领域改革。对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逐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分步推进改革任务。学院要把全面推进校内综合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各部门和人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学院要密切跟踪进展情况,对于改革成败经验都要及时加以总结,对于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凝聚改革合力,发挥主体作用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涉及到学院各方面的工作,全院上下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各部门更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到改革必须要全校一盘棋,要有大局观,要以讲政治的高度参与到改革中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适度超前的道路,分步实现改革发展目标,做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做大、做强,突出特色。学院各项改革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广大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体,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工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桥梁纽带作用,有关改革措施要注重顶层设计,在全体师生中进行充分酝酿、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争取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凝聚最大共识,合力推进各项改革。
(三)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改革氛围
加强对学院有关综合改革方案的宣传和解读,帮助全院师生充分认识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了解各项主要任务、重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增强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各种正常渠道,及时收集和回应广大师生关切的问题,加强校内外宣传,主动引导改革舆论,营造良好氛围。要及时化解改革中出现的矛盾,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要符合民航改革发展要求,对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坚定改革信心,增强广大师生及全社会对学院综合改革的支持与合力,共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