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总体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规划计划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浏览量:时间:2022-09-10

  

一、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国家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民航进入了强国建设的新阶段,上海进入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时期。学院将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十四五”时期“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以服务国家民航强国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己任,坚持民航安全底线,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发展机遇,对标一流,直面挑战,谋求重点突破。推动学院高质量快速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民航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提出的目标与任务,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新要求和学院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现状

(一)“十三五”时期成绩与现状

“十三五”时期,在民航局、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局市共建”为契机,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学院紧紧抓住民航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扩大办学规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首次实现“一校两区”发展格局,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圆满完成规划目标和各项任务,为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院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三力”。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开展党章、党内法规条例以及“英雄机组精神”、“当代民航精神”、“三个敬畏”和“抗疫精神”等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活动。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强干部培训和日常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认真抓好高校党建20条重点任务的落实,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做好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年度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注重党员队伍建设,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进一步彰显,截至2020年底,全校党员人数347人,其中教工党员266人、学生党员19人、退休教工党员62人;共有9个直属党支部。“十三五”期间,学院共发展党员141名,学院教工党员占比达到61.1%。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开展“以案释纪明纪,严守纪律规矩”警示教育,认真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及相关问题整改,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生态。

学院党委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大力加强思政队伍建设,现有专职思政教师12人,兼职26人,专职辅导员41人,兼职辅导员40人。积极参与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科研改革项目,陆续开设《文化中国》等系列素养课程,编写出版《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读本》,逐步构建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以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新格局。积极推进“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2. 内部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学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顺利完成党委班子调整,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院以第二次全员聘用为契机,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岗位设置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步伐,设立7个内设机构,8个下设机构,构建“五系二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系部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方面的主体责任。成立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在学术事务中的决策作用。

2019年7月12日,民航局和上海市政府签署了共建学院协议。2019年8月14日,《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章程》正式生效,标志着学院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的作用,加强师生思想动态收集反馈机制建设。通过开展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加强规章制度梳理,新增133项,废止制度36项,修订48项,截至2020年底,学院规章制度文件共计157项,有力地促进了建章立制的规范化水平。实施校务信息公开,开发OA办公系统,为日常高效协同办公提供了有力支撑。启动学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用制度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聘请第三方加强年度内部专项审计工作,确保内控规范实施到位。

3. 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取得新成果

学院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牵引,加快特色专业(群)建设,对接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拓展新的民航特色专业(方向),新增机场运行(航空港管理)、机场运行(航空器机坪管制)、飞行器制造技术(通航飞机制造)3个新专业,增加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方向)数量达到18个,初步形成5个特色专业群。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稳步增加,与上海市9所中职学校合作开设9个中高贯通培养专业,积极构建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

学院加快重点骨干专业的发展步伐,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成功入选上海市一流建设(培育)专业,与民航运输专业一起入选为民航局特色一流建设专业,航空物流专业和民航运输专业分别入选“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上海市和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第一批试点推进专业。学院是教育部职业学校空中乘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制定牵头单位,参与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两校区部分专业实训装备的搬迁调整,切实保障实训教学开展,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比达51%。进一步深化民航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积极开展“双证融通”专业试点建设工作,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与东航联合申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上海选手培养基地”获批,承办首届全国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民航行业选拔赛,成为首批民航局CCAR-66R3执照培训和产教融合试点机构。“十三五”期间,先后有近百名教师参加各级教学能力竞赛,3名教师获市级一等奖,14名教师获市级二等奖,1个专业教学团队获市级教学比武大赛获三等奖。教师主编或参编民航特色教材和著作34本,3本教材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先后完成市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30门建设,获民航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4. 师资和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学院大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快人才引进、专兼职队伍建设和新员工培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截至2020年底,学院在编教职工数423人,其中专任教师数334人,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6.9岁,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具有博士学位人数10人,占比3%,硕士230人,占比68.8%,目前在读博士5人;具有正高、副高职称69人,占比20.6%,五年间,共引进副高以上教师23人;“双师型”教师数量172人,占比51.5%;具有1年(或10个月)以上有留学经历的人数占比1.2%;聘请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共计29名;安排教工参加各类培训1142人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和民航运输专业教学团队已列为上海市级教学团队。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师德建设委员会,加强师德教育、宣传和考核监督,开展首届“师德标兵”评选工作。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住房租赁补贴政策,经上级批准自主开展中级职务的评审工作,完善院内编制转编制度,成功开设企业社保账户,确保人才引进和队伍稳定。学院党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学历结构明显改善。现有各级管理干部77人,其中校级干部7人,处级中层干部28人,科级干部42人,平均年龄50岁,具有硕士以上学历40人,占比52%,副高以上职称16人,占比21%。

5. 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持续提升

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全国年招生量稳定在3200人以上,平均录取率和报到率分别达到98.6%和95.23%。进一步完善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录取办法,凸显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特色,学院目前在籍学生9055人,学生规模已跻身上海高职高专院校前列。学院就业工作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十三五”期间,累计培养了10306名合格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2%以上。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重点对贫困生群体实施就业帮扶,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评价机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位居上海市高校前列。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学院就业率仍达到91.78%,位居民航直属院校之首。

学院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积极探索准军事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培养学生遵守规章、纪律严明的良好作风。组织学生参加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在内等各类高水平竞赛,获得各类奖项二十余项,其中1名选手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优胜奖,1名选手获得首届全国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民航行业选拔赛冠军,2名选手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集训队”。学院篮球队连续两年荣获上海市大学生篮球联赛高职男子组冠军,2020年晋级第22届中国大学生篮球三级联赛全国总决赛。此外,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和口语比赛、上海市经典诵读大赛、古诗文阅读大赛、硬笔书法大赛、全国民航好声音决赛大学生国旗班升国旗展示赛等均获得优异成绩。

6. 科研、国际合作和社会服务取得新突破

学院科研工作进步明显,科研项目申报、论文数量及科研氛围较“十二五”有了较大改观,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五年间,获批民航局各类课题101294万元、上海市各类课题(含横向)17663.5万元,校级课题先后立项95项49.2万元;3名教师获上海市“晨光计划”资助;累计发表论文395篇,6篇论文被EI收录。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取得零的突破,与美国莱托诺大学合作举办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2017年开始首届招生,目前在校生266人。“十三五”期间,学院因公出国(境)1349人,共派遣34名教师出国(境)参加培训、会议和交流。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成人专科及专升本招生2031人,毕业1322人,在籍学生数1228人。发挥民航局CCAR-147培训机构、CCAR-66部执照考点以及上海民航空保(警)训练基地等资质和师资力量,积极扩大培训规模,共完成各类岗位培训16925人次,培训量累计达42.72万人天。助力民航脱贫攻坚行动,从新疆于田、策勒两县以及湖北恩施等地采购农副产品,共计45万元。

7. 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新格局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志高行远、厚德尚能”的校训精神深入人心,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运动会、技能大赛、外语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综合才能平台。通过当代民航精神“三进”活动、民航劳模大讲堂、开学第一课、国产商用飞机校园巡展、庆祝建国70周年和新中国民航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民航精神、爱国精神、英雄机组精神和“三个敬畏”要求融入思政教育实践,营造文化育人氛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创办心理文化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监督,社团数量达26个,社团活动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依托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领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提升人文艺术素养。创建首个校内劳动育人实践基地,打造公寓社区文化。开展大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实践育人的品质。每年开展民航职业体验日活动,面向社会开放空乘、机务等体验项目,让公众感受民航职业文化。

8. 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学院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浦东新区惠南镇新校区购置项目,批复资金10.18亿元,新增校区面积550.36亩,建筑面积22.78万平方米。2018年暑假完成与原上海电力学院的购置转让与交接工作。依据两校区规划定位,“四系一部”搬迁至浦东校区,入驻师生近6000名,形成“一校两区”新格局。徐汇校区完成部分校舍安全改造及大修工程,概算投资3969万元,施工建筑面积13812.98平方米,新增1400平方米;2019年,民航局正式批复浦东校区修缮及改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9.34亿元。学院两校区土地总面积681亩,建筑总面积35.72万平方米。

学院办学经费和固定资产稳步增长。努力筹措办学经费,通过生均财政拨款、民航基金以及自筹资金,累计收入208689.48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59959.45万元,学费收缴率97.5%;累计支出201748.38万元,其中学生奖助学金支出1402.49万元,学生资助补助支出1246.13万元,食堂平抑基金支出210.26万元,学院各类基建零星维修近700项,支出1902万元。至2020年底,学院固定资产总值16.54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6亿元。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清理和关闭注销飞航工贸公司等5家校产及关联企业。

后勤支撑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公开招标,全面实施后勤保卫社会化管理,两校区共有3家物业公司、2家保安公司、5家食堂、3家小型超市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保障。注重民生工程,提高物业、餐饮、班车、单身教工及周转公寓等管理服务水平,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增加体检项目。积极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和食堂、学生公寓“六T”建设,不断美化校园环境,努力提高师生认可度和满意度。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打造平安文明校园。

学院图文信息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阅览座位数总计为1464个,馆藏图书达33.3万册,新增英文原版图书2335册,中英文期刊超过300种,电子资源累积量约为330万册,电子资源库增加到8个,每周开馆小时数增加到91.5小时。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开发各类应用系统近30个,门户网站实施改版,建成学院微信企业号,加强网站群管理,校园网络出口带宽达2810M。2020年,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迅速推出网上教学平台,上传数字资源9831个,总课程数256门,总时长超过1.7万小时,满足了7000多名全国各地学生的线上教学活动需求。

(二)短板与问题

“十三五”建设已经为学院快速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学院总体上与目前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特别是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比较突出,改革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墨守成规的惯性依然存在。高水平学科专业(群)数量不多,各专业之间发展及资源配置不平衡,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产教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专任教师总量不足,“双师型”师资比例不高,生师比还没有真正达标高职称高学历人才队伍规模偏小,缺乏国家级教学名师、专业教学团队以及教学成果,年轻干部选拔培养亟待加强;科研实力和整体规模较小,缺乏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服务行业需求的标志性成果;社会服务方式与能力有待增强继续教育规模呈现减少趋势,国际交流合作途径和项目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有待深化,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办学资源短缺与学院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办学经费等各项资源的获取能力不强,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相比上海同类高校差距进一步拉大,信息化基础薄弱,达到本科层次办学要求所需的土地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

(三)机遇与挑战

1.机遇方面

1)国家发展形势发生新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加速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这些都对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如何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结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高等职业教育步入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建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发展主题,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由企业社会多方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双高计划”),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技能人才短缺、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渠道。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抓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难得历史性机遇,助力区域乃至国家经济转型发展。

3)民航强国战略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民航强国建设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囯的转换期,也是质量提升期和格局拓展期。民航局提出了新修订的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支持国产民机制造,积极发展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民航直属院校作为民航人才培养主力军,要引领民航教育发展复合知识、多元能力、民航素养为人才培养总目标,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民航特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标杆作用;加强民航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现代民航教育体系这为民航直属院校依托行业特色,更好服务民航强国建设提出新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

4)上海民航发展呈现新格局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加速。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核心城市,正推动浦东新区更高水平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将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特别是深入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会进一步巩固上海航空枢纽核心地位,打造世界级“超级承运人”,规划202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3亿人次以上,货邮年吞吐量达到410万吨以上。完善上海现代民航产业体系,以大飞机项目为龙头,建设世界一流的航空制造业基地和航空产业集群。上海正在实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培养新时代“上海工匠”,重塑上海技术技能人才战略新优势。作为民航局和上海市“局市共建”高校,学院应主动对接五个中心四大品牌需求,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提升服务上海民航事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2.挑战方面

1)民航特色办学推动竞争加剧

当前,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之间竞争空前,首批197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发展势头迅猛,获批举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已达27所,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多所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竞相开设民航相关专业,积极引入民航国际化办学。民航局积极鼓励引导相关高校和社会机构依据标准开展民航教育工作,形成人才多元化供给格局,来自民航行业外以及社会力量办学对学院的招生和就业带来一定挑战。如何在开放办学环境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巩固特色和竞争优势,提高优质民航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这些都对学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

2)信息技术融合促进教育变革

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兴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迅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法将逐步被替代,对具备新技术、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同时无所不在的网络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基础,慕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教育观念和行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会逐步成为一种教育新常态。智能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学形态、内容、评价以及师生角色等带来较大改变与冲击,面对“互联网+高职教育”不断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学院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回应新的挑战。

3)高职教育办学的认可度不够高

当前,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仍显薄弱,可持续的财力资源保障、先进实训设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与贡献等诸多方面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成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尚未形成。受传统社会观念和职业等级的影响,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偏低,学生报考积极性不高,生源质量较难保证。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普遍偏低,在择业、升学、公务员报考方面受到诸多政策限制,现有的职业评价仍存在不合理现象,要提高社会整体对高职教育认可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全校师生员工要清醒认识到学院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紧迫感,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乘势而上,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努力追赶超越,力争实现学院办学历史性突破。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航、教育的重要讲话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民航局“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智慧民航发展新趋势,按照“立足华东,服务民航,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走质量提升、改革创新和特色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打造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为建设民航强国、服务“一带一路”和打造上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五个中心”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发展目标

未来五到十年是学院巩固现有办学地位,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与层次的关键阶段。学院以创建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为战略目标,统筹中长期发展和“十四五”规划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1. 中长期发展展望

2030年前后,实现学院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高水平专业(群)格局和教师队伍基本建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院在办学整体水平、产教融合、服务行业与社会等方面成效显著,行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快速提升,主要办学核心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职业本科高校水平。

2. “十四五”规划目标

学院基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布局更加合理。对标“双高计划”建设标准一流特色专业()建设和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努力打造成华东地区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产学研中心。紧抓“局市共建”机遇,积极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力争学院发展实现新突破。

1)人才培养。全日制学生总体规模保持在1万人左右。巩固中高职贯通培养、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努力扩大各类培训规模,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数力争达到2万人次,发挥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

2)专业及产教融合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努力打造5个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群,申报1-2个专本贯通和中外合作专业力争申办部分职业本科专业,专业(方向)控制在25个左右科研规模及市级以上教学成果获奖取得突破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达到3-5

3)师资队伍。人才引育取得重要进展,结构更加合理,持续扩大专任教师规模,专任教师数量超过450人,“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到30%以上正高职称专任教师不少于30人,兼职教师占比达到25%以上承担课程占专业课总课时的20%以上。在职在岗教师或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奖励取得突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教学团队。

4基础保障。推进浦东和徐汇两校区修缮及改造工程建设,浦东校区新增各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徐汇校区完成部分老建筑确权工作,基本完成符合各校区功能定位的校园建设,学院建筑总面积将达到38.03万平方米,进一步拓展学院新的办学空间完成智慧校园整体升级,基本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和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发展思路

1)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治理体系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保证

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党风促校风、正学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立足基本校情,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和民主管理,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依法治校,为学院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2)坚持把办学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

对标“双高计划”建设要求,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内涵建设为主,进一步补短板、后劲,推动“三教”改革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以质量求生存。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机制,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充分优质就业。

3)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作为学院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专业(群)和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把强化特色作为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方向,以特色树品牌,重点支持申办职业本科专业,打造优势专业群和学科,确保各项资源优先配置和倾斜,带动专业和学科水平整体提升。依托专业(群)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创新平台,提高服务行业社会和岗位培训能力,切实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4)坚持把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作为学院快速发展的关键

把人才强校作为学院发展的首要战略。要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快“双师型”师资和一流教学团队建设,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科研学术水平,显著提升师资队伍竞争力,为学院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

5)坚持把深化改革、协同创新作为推进学院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院当前发展进入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全面综合改革,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学院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走特色发展和开放合作办学道路,守正创新,创建自信,激发新的活力,努力化解制约发展的风险和难题,实现学院教育事业规模与结构、质量和特色、效益与安全的统筹协调发展。

6)坚持把基础设施提升、软实力建设作为学院未来发展有利支撑

加快推进两校区修缮改造和智慧校园建设,大力提升基础保障服务能力和数字化应用水平明确两校区功能定位,优化结构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大学文化和软实力建设,打造有温度的绿色平安校园。争取更多财政支持和外部资源利用,拓展新的办学空间,为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四、重点任务

1. 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各项工作,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属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办学和管理育人全过程,作为学院教育教学的根本支撑点。

1)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院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进班级制度,完善党务校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健全各级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建立干部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机制。选优配强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政干部队伍。

2)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落实新时代高校党建总要求,坚持固本强基,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完善二级部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育人工作紧密结合。以增强党性为重点,丰富党员教育培训的载体与形式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完善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体系和管理服务机制,加大青年学术骨干的党员发展力度。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加强党委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定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与认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高校思政工作模式,牢牢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做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共同推动铸魂育人工作实现新突破。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以及对“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当代民航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三个敬畏”意识,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激发学生的时代担当。认真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严格阵地建设和管理,构建“大宣传”格局,加强媒体平台建设网络健康文化引导,全方位展示学院建设发展成就和优秀典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在校园内传播,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4)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

积极构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联动的廉政防控网络落实领导干部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好巡视察整改内部审计信访举报核查工作,持续推进纪检监察“三转”工作,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坚决纠正四风”,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建立和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健全联系群众、服务师生长效机制,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5)加强工会等群团组织工作

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和群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完成工会换届选举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中的作用,积极打造凝聚人心的“职工之家”,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团委在深入推进民主治校,完善内部治理和监督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统战工作,强化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引领;进一步做好关心退休老同志服务工作,支持关工委、老教授协会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健全校友工作联系网络,为学院发展动员和汇聚更加广泛的支持力量。

2. 全面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扩大师资队伍规模,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岗位设置和人才队伍结构,深化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1)全面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坚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要求,增强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以师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提升依法执教和规范执教的能力,积极构建健康学术生态,强化纪律要求,明确师德红线和“负面清单”,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加大“师德标兵”优秀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2)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引进、聘请机制和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聘请企业大国工匠、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多措并举,内培外引,培养造就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校企共育的混编型团队。要将双师素质提升和一专多能作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重点,建立教师实践培养培训基地,拓宽培训渠道,专业课教师每年在企业实践时间应至少累计不少于一个月,培养教师逐步担当培训师、考评员、技能鉴定师等多种角色,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3)完善岗位设置和人事制度改革

以新一轮机构与岗位设置改革为契机,加强分类管理,促进人员内部流动。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逐步建立起以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畅通青年教师成长通道,加强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打造“教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推进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制度,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探索建立以职级为核心的管理人员发展路径。进一步完善院编转正等相关制度,加大自主灵活用工力度。稳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按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要求,改革职称评审和岗位评聘制度,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身份的错误观念,力争实现自主组织高级职称评审。

3. 全面加强高水平专业和学科建设

加快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优化专业布局,构建贯通培养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深化内涵建设,重塑专业建设逻辑,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进一步优化专业(群)发展布局

以国家推进“双高计划”为契机,对标一流标准,立足民航,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合理拓展新的专业(方向),完成专业体系结构优化。按照教育部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计划新增跨境电子商务”、“智慧机场运行服务”、“航空发动机制造装配调试技术”、“飞机机载设备装配调试技术”、“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数控技术”、“航空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等专业(方向),增加贯通培养和中外合作专业。“十四五”末,专业总数达到25个左右,形成“民航运输服务”、“航空服务与安全管理”、“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民用航空器维修”、“航空制造”等5个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布局。

2)重点推进一流专业(群)和学科建设

以当前列入市级一流建设专业“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空中乘务”为牵引,集中优势资源将一流专业做大做强培育长远稳固的专业竞争优势。分阶段开展本科层次专业申报工作,以点带面,实现重点突破,为整体提升办学层次打好基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促进现有课程体系与产业相适应,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带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质升级。以新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加大基础学科的培育力度,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改革创新和质量提升工程,学科建设力争接近或达到国内同类高职院校领先水平。

3)加快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参照现代民航企业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企业生产运行环境,在浦东校区打造以航空工程训练中心和空港运输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大型综合实训场所,新建超过2万平方米的飞机维修机库和停机坪,超过1.5万平方米的模拟候机楼、廊桥、模拟塔台等设施,成为融教学实训、技能大赛和综合演练、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型示范实训基地;徐汇校区通过场地调整优化布局,巩固和提升空乘专业国内一流训练设施水平。每个二级学院都建有独立的教学实训大楼,规划专业实训室总数达160间左右。加快“复合材料成型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和“民航运输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鼓励申报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筹建“3D打印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实验实训室,申请建立世界技能大赛专业集训基地,积极申办全国和行业技能大赛承办项目。通过新购、与企业合作研制开发以及企业捐赠等多种形式持续更新升级实训装备,切实增加校内实训工位数,努力提高实训开出率。

4)积极构建上海现代职教体系

做好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巩固现有中高贯通专业培养规模,推动部分骨干专业与上海地方本科院校合作申办1-2个专本贯通专业,学习和积累本科层次办学经验,统筹加强各层次整体课程体系规划形成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一体化课教学体系和管理运行保障机制。

4. 全面提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1+X证书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强“专业知识、IT知识、管理知识”三类复合知识,“职业技能、工程能力、创新思维”三类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服务意识、民航精神”三类职业素养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立产教融合育人新机制。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构建高质量就业保障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五育并举”协同育人机制,重点关注“准民航人”的全面培养,创新融合育人评价新模式。把立德树人作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和生命线,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当代民航精神、英雄机组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三个敬畏”意识培养;面对智能化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人机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育锻炼管理,引导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社团活动,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与勤工助学、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和纪律教育突显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的民航特色。

2)“三教改革”,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广泛开展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和模块化教学,把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案例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场景相呼应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教考分离制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技能竞赛等项目锻炼学生的应用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牢固树立航空安全意识、规章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开发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的教材,做到教材体系与工作手册相结合,体现行业新标准、新要求。积极推进民航特色专业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试点工作,“X”证书的规格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及技能竞赛对应能力要求整合到课程体系中,积极推进“岗课赛证”融通,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3)推进高校分类招生制度改革

遵照上海市职业院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分类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学院各类招生报考方案及所占权重,优化录取面试流程,逐步提高“免笔试面试”录取比例。科学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建立一批外省优质生源基地,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抖音、快手等网络途径,增加考生吸引力。开发“预录取”招生系统,减少生源不必要流失。

4)加强高质量就业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和市场,实施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充分利用信息等多种手段,搭建起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双选平台。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发挥民航直属院校毕业生就业联盟作用,继续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发挥承担人才培养的“双元”主体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努力打造以就业帮扶为重点的资助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创建市级生涯规划工作室,积极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模式,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市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做好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

5. 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努力增强学院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和学术水平,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坚持开放融合、“借船出海”和“利用外脑”,打破封闭发展模式,加强与重点高校、研究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合作,走“产学研”发展道路,促进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

1)开展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制订契合学院战略规划需求的教师个人科研能力提升方案,建立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把科研工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主动科研意识进一步挖掘青年教师的科研潜力,加强科研能力培训,鼓励教师通过个人进修和学历提升科研水平,积极申请高水平科研课题与项目,加强学术交流,撰写研究报告,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处理好教学和科研关系以科研带动教学,通过教学发现科研方向与选题,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2)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通过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在学院骨干专业优先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努力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注重学术带头人培养,加强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撑,创新团队管理办法,配套相关实验室和装备,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加强协作,构建良好协同工作机制。挖掘各类课题项目立项渠道,积极申报、承担或参与民航局及上海市重大课题研究、咨询服务及成果转化,进一步规范科研专项经费使用,努力提升科研队伍整体竞争力。

3)坚持产学研合作科研发展路径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应用研究,引导教师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相关企业实际技术服务需求,培育学术研究共同体,通过开展产学研项目、技术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活动,培养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一批创新性成果。办好学院的学报,探索成立行业高水平研究咨询平台,增强学院产学研创新能力,实现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和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突破,为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

6. 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培训能力

适应未来社会服务的转型升级,坚持全日制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联动发展,参与建设民航人才终身学习体系,面向行业与社会广泛开展职业培训,积极打造民航职业培训品牌,推动行业培训赋能人才,力争职业培训量和培训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提高学院社会声誉和效益。

1)积极打造专业培训品牌

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对外联系与宣传推广。鼓励各二级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与人力资源,打破院系壁垒,整合校内外培训师资力量,不断增加与企业多层次多方面的粘合度和融合度,采取送培进企,引训入校等多种途径,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立足岗位需求的培训服务,打造一批精品培训项目,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和行业影响力,形成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特色培训模式,力争成为长三角区域民航职业培训的重要基地。

2)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效益

积极寻求社会服务切入点,拓展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以多元共建方式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汇聚。增强线上培训平台开发力度,提高培训的开放度和灵活度,满足不同类型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探索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以及转岗再就业等教育培训新途径。做好职业教育开放体验活动,面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开展民航科普活动,形成科普活动品牌;有序向附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文体设施和应急救援避难场所;鼓励青年教师、党团员、学生参与各类志愿者服务项目和社区实践活动,积极发挥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

7. 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机构设置,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治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二级学院的科学管理。

1)以章程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章程落实机制,夯实依法依规治校基础。持续推进规章制度“立改废”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健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提高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和规范性。落实监督问责机制,以制度保障促进治理转型升级。提高行政效能和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学院各类领导小组和委员会的管理,提高管理决策效率。

2)完善机构设置和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机制

调整二级教学机构设立,在原有教学单位基础上实施“系改院”,将“航空制造系”更名为“大飞机学院”,新增“马克思主义学院”。借鉴本科院校和其他兄弟高职院校经验,不断完善校院二级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办学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院务公开制度,重点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和监督考核,改革公共交通和工作餐使用制度,逐步建立起二级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提升学院治理水平。

3)加快校内治理支持平台建设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通过构建数据中台,实现数据治理与共享;建设面向全体师生的“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深入推进各类服务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加速推进电子化审批与监管,实现“一网通办”、“一码互通”和“一网统管”,提高运行治理效率。建立廉政高效的内控管理体制,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强化审计、巡视整改和责任追究。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为学院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法律援助。

8. 全面提升大学文化建设水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练学院文化内涵,加快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完备的制度文化体系,满足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创建学院特色文化品牌;优化学院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积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具有民航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围绕“加强特色鲜明学院文化培育建塑,构建全体师生的精神高地和文化家园”这一总体目标,重点推进公寓文化、社团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1)打造全新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统筹规划学院的空间建设和景观布设,凸显民航行业文化特征,营造干净整洁和绿色优美的校园环境。结合“志高行远,厚德尚能”校训,完善学院标识系统,规范并扩大标识系统的文化创造和日常应用,积极推进学院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规范学生职业着装,师生参与对主要建筑物和道路全新命名,赋予校园建筑独树一帜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加强学院办学历史档案梳理和线上线下校史资源开发,结合“四史”教育、新中国民航史学习,注重学生的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文明礼仪文化融入其中。创新文化宣传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示优秀毕业生、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提升精神感召力,持续推进“当代民航精神进校园”工作。以文化艺术节、校园运动会、专业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为基础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文化校园在育人引领中的强大力量。

2)重点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通过两校区修缮改造工程,整体提升学生公寓硬件水平,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软环境建设,积极打造公共空间和楼道文化宣传长廊,提升文化品位。加强与物业管理公司的联动共管机制建设,完善值班管理制度,加强各类人员培训,围绕“三全育人”要求,聚焦学生在公寓的思想动态、日常行为与心理健康,加强人文关怀,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提高公寓服务保障水平。结合传统节假日、劳动卫生评比、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消防及应急逃生演练、网络电信诈骗防范等多项活动开展,创新各类公寓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打造公寓文化品牌,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

3)加强学生社团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重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发挥社团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社团的管理引导以及专业教师的指导,拓展新的活动内容和发展空间,积极培养社团优秀骨干,确保活动经费、设备以及场地保障,完善监督评价机制,提升社团专业化水平和文化内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开展,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中,着力培育就业竞争必备的市场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实训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资源以及社团、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4)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以正面宣传、加油鼓劲为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健康管理,抵御不良文化渗透。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完善上下联动的新闻线索挖掘与报送机制,强化选题策划和工作指导,加强校园媒体融合,坚守舆论阵地,积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需求调研和任务研究,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融媒体平台建设,加大校园网、易班网建设力度,适时推出学院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有效推动校园媒体、资源、业务、管理等多维度的融合,打造机制更完善、服务更精准、功能更强大的校园新闻发布平台、舆论引导平台、舆情监测平台,实现校园媒体的矩阵管控和共享通融的大宣传格局,推进意识形态、新闻舆论、思想政治、网络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促进广大师生的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途径更为宽广、便捷、迅速。

9. 全面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做好新形势下国际合作化办学的顶层规划,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国际交流渠道,丰富国际交流合作形式,创新国际化师资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努力改变目前学院国际化发展较为薄弱的局面。

1)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建立中外合作办学与专业建设发展的协同运行和保障机制,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与标准,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建设核心课程,邀请外籍教师长期来校授课,加强助教队伍配备,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引进优质教材和教学包等资源,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与调整机制,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探索国际联合质量认证,鼓励和保障学生获得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拓展与欧美科教发达国家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合作办学渠道,力争在骨干专业中新申办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灵活采用“2+1”(2年国内,1年国外)或“3+0”(3年国内)学制,通过优质的合作办学模式与质量吸引生源。

2)丰富国际合作与交流形式

适应教育国际化大趋势,定期组织并选派教师赴国外高水平院校或机构进行交流或培训,增强教师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民航国际化人才选拔项目,支持教师公派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同行间交流互动。探索开展短期学生交流项目和非学历留学生项目,提升学生国际化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一带一路”东南亚沿线国家提供民航专业教育援助,使之成为促进学院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10. 全面加强办学支撑保障能力

加强两校区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努力争取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与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和图书馆藏资源建设,提高后勤安全保障服务能力。积极拓展新的办学空间,统筹“一校多区”发展模式,实现多校区差异化发展定位。

1)校园建设与校区定位

浦东校区完成修缮及改扩建工程,整体修缮包括学生公寓在内的共35幢建筑,改扩建空港运输实训中心、图书馆、学生第二食堂、体育馆,新建航空工程实训中心和停机坪,完成智慧校园整体升级,修缮改造建筑总面积为25.09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约2.46万平方米(含地下车库及人防5000平方米)。徐汇校区启动修缮改造工程的立项申报及建设,通过对现有部分建筑进行功能调整和重新布局,重点提升全日制学生和培训学员的学习、生活和住宿保障条件,同时对田径运动场、地下管网、道路等实施升级改造,完成智慧校园2期建设等,加快推进早期历史遗留无证建筑的确权补证工作,徐汇校区建筑总面积为12.94万平方米。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实现符合各校区功能定位的校园建设,学院建筑总面积将达到38.03万平方米。

根据规划,浦东校区是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民航一流实训设施为特色,实施高水平产学研及中外合作办学基地,拥有民航运输学院、民航维修学院、空港管理学院、大飞机学院、公共基础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共6个二级教学单位,规划学生规模7500人。随着浦东校区修缮改造工程的完成,学院党政管理中心将逐步迁移至浦东校区,促进学院新的核心区域形成,将逐步成为教书育人和综合管理的主校区。徐汇校区是学院实施部分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重点开展高水平校企合作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基地,拥有民航乘务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2个二级教学单位,规划学生规模2500人。

2)智慧校园和图书馆建设

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重点加强浦东校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以及5G网覆盖全校,建设新的数据中心,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服务,打造数据中台,推进数据治理,将现有应用系统数据打通,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升级教务管理系统和传统教室多媒体硬件,完善标准化考场建设,打造新的在线教学录播平台和数字广播系统。建设物联网中台,集成视频安防、能耗监测、交通管理等功能,实现校园全方位在线监控和智慧管理强校园信息安全工作,提升等级保护水平,完善数据安全制度,重点加强对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管理和使用控制。加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学资源系统。以改扩建浦东校区新图书馆为契机,加强图书资源采购和文献保障能力建设,注重新图书馆内部空间布局和空间资源建设,根据新增专业补充电子资源,力争新增图书(含电子资源)50万册,馆藏图书总量接近或达到100万册。

3)财务和资产管理保障

进一步争取民航局对学院建设发展资金的更大投入,保障经费来源主渠道畅通开源节流并举,保障重点项目,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快推进财务信息化和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进程,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级预算的执行监督和绩效管理。规范各类收费,推进数字人民币校园应用,为教职工提供更为便捷的报销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提升教职工待遇与福利,使教职工收入待遇与学院事业发展同步落实资产全过程监管和定期盘点制度,确保帐实一致。统筹校内场地、设备等资源的分配,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和保值增值。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和对第三方招标代理机构监管,构建规范高效的采购招标服务体系

4)后勤服务与安全保障

贯彻服务育人理念,提高服务保障质量与效率,促进师生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后勤管理队伍,加快智慧后勤和绿色校园建设,牢牢把握国家“双碳”战略转型发展机遇,注重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实现能源监管精细化。进一步增强校园餐饮服务能力,提高教师周转公寓、通勤班车等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师生文体设施,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病防控及宣传工作,提升卫生硬件设施和保健服务水平,美化校园绿化环境。构建科学有效的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推进智慧安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实训场所安全管理,坚决遏制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注重安全教育宣传,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提高应急处突和防汛防台能力,认真落实为师生办实事工作,努力打造有温度的平安幸福家园。

五、实施保障

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对学院各项工作的指导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加强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和督促落实,以改革促发展,着力破除制约学院发展的障碍、瓶颈与难题,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和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

1.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

加强统一领导,推进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学院“十四五”规划与各专项规划之间相互支撑和有机衔接,在实践中动态调整和完善。增强规划执行的紧迫感,通过分解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工作任务与进度安排,并体现到校院两级年度工作要点之中,提高规划执行力。各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动规划与经费、资源配置联动,确保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2.加强规划的宣传动员

通过专题讨论、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本规划内容精神的解读和宣传动员,使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举措深入人心,提高对规划的认同感执行意识。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增强信心,动员和凝聚起推动学院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吸引广大校友和其他社会力量进一步关注学院的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规划执行的监督

及时掌握规划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分阶段对规划执行效果实施监督检查。强化数据集成与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调整修订规划实施方案,将规划执行完成情况列入各部门的绩效考核范畴。建立规划的动态调整和评估机制,在保持规划内容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民航局、上海市需要和发展环境变化,结合学院实际,对年度发展目标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实现。

“十四五”规划是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民航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勇担使命、主动作为,努力完成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和特色鲜明的民航高等院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