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总体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规划计划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期规划

作者:浏览量:时间:2015-01-16

 

2014—2020年)

 

为了提高民航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办学成果,明确学院2014-2020年间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民航院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按照“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学院发展综述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12年5月,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全日制公办高等院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其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民航上海技工学校。学院目前常设专业包括民航商务、航空物流、航空乘务、民航空中安全保卫、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民航安全技术管理、飞机制造技术、飞机结构修理、民航特种车辆维修等,共12个专业。截止2014年5月,学院在籍学生3889人,教职员工277人,其中在编人员257人,派遣制员工20人。在编人员中,专任教师180人,其中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76人,研究生学历56人。学院占地面积132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拥有近7000万元的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有16个专业实训室,馆藏图书及电子图书达20余万册。

学院建有上海民航职业技能鉴定站,是上海地区唯一同时取得民航局CCAR—147和CCAR—66部执照考点资质的学院,拥有国际航协和中国航协的相关培训资质。在国家民航局、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上海市教委等上级单位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学院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成果日渐凸显,专业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加强,各项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夯实,日益成为民航一线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基地,为促进行业发展和上海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事业的进步和突破也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学院整体协调、科学发展的办学需要;有利于上海市和华东地区航空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中国由民航大国走向民航强国的战略需要;坚持开放办学,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全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为民航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办学宗旨 

育人为本,德才兼备;立足华东,服务民航;业内知誉,社会满意。   

二、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

(一)办学理念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志高行远,厚德尚能”的校训引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服务于行业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办学思路

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以应用型职业技术技能专科教育为主体,以继续教育为补充,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综合素质,走内涵强校、科学发展道路。

(三)办学方向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凝练特色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保障,适应民航强国战略,办人民满意教育。

(四)办学层次和类型

高职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多元化办学,职成教同步;多类型培训,中高级兼备。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4年—2020年,通过六年的建设,使学院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特色鲜明,努力构建民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致力于创建融职业技术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多元化职教集团。

(二)主要任务

1.办学规模:贴近行业需求,保持适度增长。2015年,在校生规模不少于5000人;到2020年,在浦东校区启用的前提下,在校生达9000人。各类继续教育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形成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在职继续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等其他教育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专业建设:积极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到2020年,努力打造1-2个市级或国家级优势品牌专业。根据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适时增加专业数量,到2015年,专业总数达14个;到2020年,专业总数稳定在20个左右。重点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多门优质精品课程,争取出版精品教材。

3.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在校生规模合理构建师资队伍,各类从业人数及比例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合格标准。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到2020年,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数比例超过50%,高级职称或具有高级技能的教师达到30%,行业内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配置数量超过20%。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培养教学名师,造就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着力培育2至3个能承担大型课题研究工作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层次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2014年—2017年,努力建设1-2个院级、市级的教学团队;2017年—2020年,努力建设1-2个由2- 4名教学名师领衔的市级、国家级教学团队。 

4.实训基地建设:立足龙华校区,发展浦东校区。因地制宜,在龙华校区建设空中乘务、空中安全保卫以及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三大品牌专业的实训及继续教育基地。在浦东校区建设富有特色的民航维修工程训练中心、航空制造实训中心以及航空物流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引入现代学徒机制,探索工学交替,边工边学模式,致力于学生实训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

5.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协作,发挥团队优势,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积极参与各类市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到2020年,力争使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论文的数量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获得大幅度增长。

6.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志高行远,厚德尚能”为激励,全面塑造学院精神,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良好的学风、班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尊师爱生、文明礼貌的和谐健康校园。

7.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加快国际合作交流的步伐,实行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打造1-2个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通过出国短期交流或培训的方式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及学术交流。

8. 社会服务:构建起完整高效的开放合作体系,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拓展服务社会的领域,增强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民航发展和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9. 办学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浦东校区立项审批步伐,启动浦东校区的资源利用规划和校舍维修、建设方案制订工作,做好该校区资源的二次开发,将部分专业进入浦东校区,时间设为20179月,为学院首次办学合格评估、创办应用技术大学奠定硬件基础。2020年形成学院“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加快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 确保财政状况明显改善。

10. 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行业特色,培养民航岗位应用型人才,实现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到2020年,利用浦东校区资源,力争成人教育办学规模达到8000-10000人/年。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浦东校区正式启用后,充分利用龙华校区的地理优势和教学培训资源,发挥上海民航职业技能鉴定站、民航局CCAR—147和CCAR—66部执照考点资质的有利条件和师资力量,进一步拓展学院的培训功能。根据龙华校区和浦东校区的功能定位,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扩大147学校的办学规模,形成完整的66部基础执照考点,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上海民航机务维修基本技能训练和执照考试中心。成立上海民航空保(警)训练基地,开展危险品运输培训以及行业内的各类中短期培训,逐步建成面向华东民航的公务员培训基地。

11. 管理工作:坚持依法办学,依学院章程办事,民主治校,科学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起适合学院发展要求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院系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简化工作流程,强化质量监控和绩效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12. 职教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以五年贯通培养的中高职对接体系;积极寻求和探索专本对接的民航人才培养体系;筹建民航职教集团,成为上海地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三部分  学院实现发展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一、环境背景分析

(一)国家高职教育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变,为学院发展带来机遇

国家于2010年先后制定并出台了2010-2020年教育、人才、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三个规划纲要共同构建起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成为未来十年国家发展建设的战略指南。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201311月,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指明了目标、途径和任务。

2014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经济峰会上明确表示,将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制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支持部分本科院校和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2014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战略性文件的实施,都为今后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更提供了机遇。

(二)中国民航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为学院发展带来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事业高速发展,中国民航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大国。20102月,民航局提出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计划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成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转变。2020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140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将达到7.7亿人次,货物运输量将达到1600万吨。航空运输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已经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民航强国,人才先行。民航人才发展战略是以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为核心,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扩大飞行、机务、空管等专业培养规模。根据中国民航局《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2020年,技能型人才占从业人员队伍比重逐年提高,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要达到相当比例。2020年,民航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240万人,其中,机务、乘务和空管等直接从业人员从目前的69万人增加至140万人,客货销售代理等相关从业人员从目前的31万人增加至100万人,飞行、机务、空管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2万人。民航事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为学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市场需求。

未来,民航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民航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切实提高飞行、机务、空管、机场管理等民航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还明确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民航对教育的投入将不少于70亿。20138月,民航局向教育部发出《关于商请教育部与民航局共同推进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函》(民航函〔20131112号),得到教育部积极回应。民航局对直属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将为学院注入活力,因此,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确保民航事业快速发展所需,还是保证民航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所在。

(三)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学院发展带来机遇

上世纪末,上海提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内容的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落实四个中心国家战略,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港。

上海目前是国内唯一拥有两个大型机场、四座航站楼、五条跑道和五个货运区的城市。当前,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民航业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上海将构建以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为核心枢纽的国际航运中心。东航、上航的整合,国航、南航驻上海分公司的机构升格、规模扩充,民营航空公司的规模扩大,把上海建成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空中门户,亚太地区的航空核心枢纽,最终实现世界航空网络中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港地位。国家大飞机C919、支线飞机ARJ21以及配套大型涡扇发动机CJ1000A等民机制造业项目落户上海,更促使上海成为全国民航制造业最大的人才集聚中心,航空制造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员需求倍增。

上海在积极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自贸区建设的同时,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大服务产业能力的人力资源支持,积极扩大五年制中高职贯通规模,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上海有56所高校举办职业教育,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31所, 2011年有4所院校招收民航相关专业,大多仅涉及空乘、民航运输2个专业,实际招生规模仅1000人左右,与地区行业年新增从业人员要求相比,缺口很大。根据2013年统计,华东六省一市共有50所高校招收民航相关专业学生,其中,高职28所,招生5383人。由于空乘、运输专业办学门槛看似较低,所占招生比例达到80%以上。机务维修、空中管制等民航紧缺人才短缺的局面将持续存在,为学院在紧缺人才培养上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学院自身优势分析

民航是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呈现投入大、规格高、要求严的特点。民航局所属的五个院校,分别是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肩负民航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从行业自身特色和所属院校布局来看,中国民航正致力于积极打造现代民航业教育体系。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航局在华东地区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经过34年的发展,已为民航培养了15000余名一线技能人才,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除飞行、空管外,学院所设专业覆盖民航业大部分岗位群。在行业高速发展期,学院扩大规模,适度增长,为民航业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用航空局一贯支持民航教育事业,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对学院的总投资超过4.49亿元,新建校舍85547.49平方米,向上海市争取新增土地28440平方米。“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地方财政为学校教学设施投入超过6000万元,为学院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总体部署,到十二五末期,将初步形成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构架,力争10年内建成职业化特征明显的现代民航业教育体系。中国民用航空局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将投入不少于30亿元用于院校建设,重点支持“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投入资金将不少于7亿元。此举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华东六省一市是我国综合经济发展最活跃、民航运输最发达地区,以不到全国1/10的空域保障了全国近1/3的周转量,浦东机场多年来稳居全球民航物流第三位。随着华东地区民航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为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坚持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将学院建设成为民航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构建现代民航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三、学院发展瓶颈分析

(一)管理缺位,还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

学院由中专向高职转型后,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还处在逐步完善阶段,学院章程还需完善。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学院的快速发展不够匹配,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缺陷,在制度执行上存在短板,管理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人员编制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

学院的190人编制是1989年按在校中专生800人的规模设置的。二十多年来,随着办学层次提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任教师缺口越来越大,大量外聘教师所引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人员编制不足已严重限制了学院的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制约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现有的专业师资队伍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高级职称比例失调,专业师资约占三分之一,二是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缺少在民航内和职教界具有影响力的教师,缺乏在专业技术应用领域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

(三)办学资金短缺,日常经费严重不足

申办高职成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受资金拨入机制的影响,生均经费短缺,办学经费的来源缺口巨大。学院升格前,中专生与交职院高职生均享受上海生均补贴,升格后该补贴随学生数量减少而逐年递减, 现在已没有地方财政生均补贴,由此造成学院经费来源新的缺口,每年约达2000万元。

上海高职高专学费每生每年7500元,如果按2015年在校生5000人规模计,这部分经费每年为3750万元,仅靠学费来源,无法支撑学院日常运行与快速发展。同时,民航局按190人的事业编制数拨付财政拨款,而学院实际在编人员2013年已达253人,根据发展规模,按师生比合格标准118计,师资队伍还将继续扩充,人员经费、教学成本与支出,以及日常管理维持费用还将不断增加,按教育部的评估标准,2015年在校生5000人时,教师应达到278人;到2020年,在校生9000人时,教职工应达到500人,编制不足和资金短缺将严重制约学院的发展。

 

第四部分  中长期规划期间学院发展的保障及主要措施

一、思想保障

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适度超前的道路,分步实现发展目标,做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做大、做强;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形成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带动学院整体的快速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队伍的教育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德育渗透到学院工作的各个环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一个团结务实、奋发进取、廉洁自律的领导核心;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推进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建立健全院务会议制度和学术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增强学院师生的凝聚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营造善谋干事、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

三、管理保障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完善学院章程,规范并完善学院的各级组织机构,逐步实施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增强各系部的自我管理能力,做到机构设置合理,责权明晰,运转高效。树立经营学院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成本意识,厉行节约,勤俭办学,不断提高后勤保障与服务水平,创建节约、节能、环保、绿色校园。构建信息公开平台,推进院务公开,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信息服务的作用,促进学院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根据高职办学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法治要求和办学规律的学院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高校内部管理结构。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责任体系,夯实安全基础,加大安全投入,不断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以校内治安、消防、交通安全保卫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为重点,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多管齐下,推进校园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学院安全有序、和谐稳定。 

四、经费保障

积极向上级申请办学经费,打通财政部生均经费拨款渠道。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充分发挥既有资金的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十二五期间,学院通过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向民航局申请项目资金1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对浦东新校区的整体有偿划转和建设重点专业实训设施。在上级行政拨款逐年增加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专项经费、合作办学、在职培训等渠道,开源节流,筹措办学经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规范收费,加强监管,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五、人力保障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师德教育和业务提高并进、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并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级职称、高级技能资质教师和具有行业背景工作经历的教师。落实专业教师培训计划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选派教师下厂、到企业展开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大聘请岗位工程技术人员来院任教的力度,提高行业内兼职教师比例,努力建设一支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学科梯队建设计划”,形成以专业带头人、学术与教学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梯队。学院要根据学科特点组建学科梯队,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承担课程教学。学科梯队建设包括确立梯队建设负责人,学科教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组织、队伍建设和相关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学科梯队成员的年龄、职务、学历分布要能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持续发展能力。要有计划、有重点、合理地安排青年教师的进修提高,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实训教师的培养。建立优秀教师奖励机制,重点和优先资助入选国家部委和学校各类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在科研和教学中有水平、上档次的教师,重点和优先发展学科方向的骨干人才,保证学科建设后继有人,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 

以实施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的为契机,健全用人和管理的体制机制,科学制订引入竞争机制、具有激励作用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鼓励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改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为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缓解师资队伍结构失调,比例偏低的矛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职业精神,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措施。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建设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干部队伍、教辅人员队伍和学生辅导员队伍。

六、质量保障

(一)优化专业结构,适度增加专业数量

以发展民航特色专业为核心,大力打造民航精品专业,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现有专业内涵,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在建设好现有民航经济管理和民航工程两大民航专业群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规模,形成骨干专业群。坚持特色强校的办学方针,发挥学院的行业优势,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现有专业内涵。要根据上海航空枢纽港建设进程的加快和航空运输业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开拓通航维修技术、机场运行服务等市场需求大的新专业。扶持新增专业发展,走校企合作之路,确保学校院专业结构贴近市场、日趋合理,从而保证较高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打造一批在行业内或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

 (二)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根据民航发展趋势和职业需求状况,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为核心,紧贴行业,重在实用,深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围绕重点专业建设,打造市级、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和管理。认真完成年度质量分析报告,做好校务公开,接收全社会监督。以国家高职院校评估方案为标准,努力实现并完成各项教学评估指标的要求,完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制度。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结合民航特有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建设一大批校外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与民航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实现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开展各种形式的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在院内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市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专业化发展为导向,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统一的教育体系,整体设计,科学布局,分类指导,逐步实施。以上海市大力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为契机,把握机遇,积极与本市有民航类相关专业的学校沟通联合,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探索技能型人才中高等学历合作贯通的培养模式和融通的教学管理机制,探索专本合作的办学模式,拓宽五年制中高贯通职业教育模式,探索申办应用技术大学途径,开展“32”、“23”、“2.52.5”的分段式培养试点。

(五)完善中外合作机制,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在学习借鉴国(境)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具有中国民航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学院的理念、教学、科研能够与国际最前沿知识接轨。根据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学、出国出境培训或参与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科学研究等。

(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

学院有一批对民航服务具有指导作用的成果,要借助这一优势,营造学术氛围,拓展特色领域科研优势。通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产学研结合,为企业提供权威性的咨询服务,达到既锻炼师资队伍又提供行业服务的双重效果。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航空公司、机场或其他行业组织的各类研发工作,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给予重奖。加快校本教材建设与步伐,校本教材要充分体现实践性和任务引领性,更紧密地和生产实践、职业需求相结合,鼓励并支持公开出版校本特色教材。

(七)拓宽就业空间和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制度,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毕业生质量跟踪,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并不断扩大就业信息网络,保证较高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七、资源保障

(一)完成土地置换,推进浦东新校区的建设进程

十二五期间,学院在民航局和上海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将通过教育用地有偿置换的方式获得校区发展用地。浦东新区惠南镇的上海电力学院迁入新址后,其552亩教学用地和23万平方米校舍对扩大学院发展空间,夯实办学硬件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新发展用地置换工作的推进步伐,努力完成浦东校区立项批复和签约土地置换等相关工作,尽快启动浦东校区建设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浦东新校区在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批复,与上海市教委正式签约。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

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的建设项目,认真做好龙华校区和浦东校区的合理定位和功能规划,逐步完善各功能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浦东校区的实训基地建设,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和净化。

(三)加强教学设施建设,保障实训基地建设

据学院发展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完成对浦东三大实训基地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重点设备投入。确保重点骨干专业教学实训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具备职业氛围仿真度高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满足在校学生和在岗员工职业技能训练,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

大力推进校园网络的基础建设和网络升级改造,在完善校园一卡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后续工程,促进办公自动化、网络教学等重要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尝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最终实现教育与管理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十二五末,完成两个校区数字化校园的阶段性建设工作,力求达到同类院校领先水平。继续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积极扩充网络数字信息资源,加强特色图书信息资料和数据库建设,打造一所具有鲜明民航特色的现代化情报信息中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八、文化保障

根据民航行业的特殊要求,以学生安全理念教育和严实作风养成为主线,加强学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大力开展建设民航强国的宣传教育,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志高行远,厚德尚能”。通过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

 

未来的六年是学院创特色、创品牌的关键时期,未来任重道远,前景催人奋进。全院师生必将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在民航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为新一轮的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